在浙江省全面推進“千萬工程”的浪潮中,寧波市江北區鞍山村從一個傳統工業村落蝶變為“未來鄉村”的標桿,其背后的發展邏輯是什么?2025年6月26日至7月10日,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逐夢”小分隊深入鞍山村,以青年視角解碼鄉村振興的“共富基因”,探尋未來鄉村建設的“鞍山模式”。
破立并舉:從“工業銹帶”到“文創高地”的華麗轉身 曾經的鞍山村,低效廠房林立,產業形態單一;如今的鞍山村,設計工作室、網紅咖啡館、非遺工坊星羅棋布,北山游步道游人如織,青年創業園活力迸發。這一巨變,源于鞍山村集體大刀闊斧的產業轉型。
“我們清退了‘低小散’企業,盤活閑置資源,引入文創、民宿、休閑農業等新業態,讓鄉村煥發新生。”村委書記鄔明忠向實踐團隊介紹。改革牢牢抓住鞍山村豐厚的歷史底蘊,培育了獨具一格的人文特色,發展特色文創品牌如竹藝工坊,暢銷中原地區,真正實現了文創產品的“走出去”。
青年賦能:青年力量如何激活鄉村“一池春水”?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鞍山村深諳此道,通過打造青年食堂、考研培訓基地、創業孵化空間等配套,利用政策扶持與場景營造,吸引了一批批年輕人“進山”創業。中國人民大學選調生小張已在村工作兩年,他透露:“今年我們將聯合江北區人社局推出大學生實習崗位,讓更多青年才俊扎根鄉村。”
值得關注的是,村里還涌現出像設計師“春子”這樣的“新農人”,其開發的文創產品線上銷量占比超80%,帶動了本地婦女靈活就業。這種“網紅+產業”的模式,為鄉村共富提供了新思路。
產業振興:多元業態激活鄉村經濟 鞍山村把握自身優勢,深入探索鄉村振興的路徑,致力于帶動村民共富。在竹藝工坊,隊員們發現,盡管竹編文創是主推商品,但其特色餐飲卻成為營收主力;春麗面館雖每周一閉店,卻因獨特的經營理念成為游客的“必打卡點”。這種多元融合的商業模式,是鞍山村產業創新的生動體現。
通過清退低效企業23家,引入商業辦公、設計公司、咖啡吧、護理等新業態,近8年來,鞍山村盤活了1.2萬平方米閑置廠房,引入了27家文創企業。同時計劃設立青年食堂和青年公寓,提升生活配套。打造”文創+旅游+農業”多元發展路徑,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
共贏:校地合作共繪鄉村振興新圖景 在為期3天的調研中,“逐夢”小分隊發放有效問卷620份,訪談村民、游客、商戶數十人,梳理出鞍山村在產業發展、青年引育、文旅融合等方面的成功經驗,也發現了公交班次少、旅游配套不足等痛點。團隊負責人張穎表示,將結合鞍山村“五大未來場景”規劃,形成高質量調研報告,鞍山村發展建言獻策,為同類鄉村發展提供參考。
據悉,多所高校與鞍山村達成戰略合作,如寧波大學、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涉及新媒體運營、商業辦公、鄉村振興等課題。未來將在青年創業孵化、鄉村品牌推廣等方面深度聯動。夜幕降臨,馬鞍山小靈峰的燈光璀璨如星,照亮了這個浙東小村的共富之路,也映照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
一覽鞍山村的發展歷程,00后大學生與80后創業者共商致富之道,集體與古老的村莊共話共富密碼,種種代際的碰撞,便是”千萬工程“的活力密碼。隨著公共交通、配套設施的完善,這個”未來鄉村“標桿正書寫著共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