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林大學實踐隊東山行:尋領袖足跡鑄魂 耕藍色沃野賦能
7月4日,福建農林大學數字經濟學院“尋跡鑄魂悟偉力,耕海耘田踐真知”赴東山調研實踐隊踏上東山島,追尋領袖足跡,感悟發展真諦。
實踐隊員在谷文昌紀念館
追尋紅色印記,筑牢信仰根基
實踐隊首站聚焦紅色精神傳承。在谷文昌紀念館,泛黃的照片與樸素的治沙工具無聲講述著“縣委書記好榜樣”帶領群眾戰風沙、筑綠洲的感人事跡,隊員們深刻體悟“兩山”理念的早期實踐與精神偉力。東山戰斗烈士陵園內,隊員們莊嚴肅立,敬獻花籃,深切緬懷為解放東山島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銘記“歲月靜好”背后的奉獻與犧牲。寡婦村紀念館前,“破裂的圓”象征破鏡重圓,讓隊員們深刻理解了“兵災家屬”稱謂變遷背后共產黨人的深切關懷與“兩岸一家親”的血脈親情。
寡婦村展覽館門前”破裂的圓“
深耕藍色沃土,探尋發展新路
實踐隊深入考察東山島藍色經濟發展模式。在澳角村,村史館內從低矮石屋到濱海民宿的鮮明對比圖,生動展現了黨建引領下漁村的華麗蝶變。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蓬勃的旅游業態,使漁民人均年收入超3.8萬元,村頭籃球場的歡聲笑語成為“人民至上”理念的鮮活注腳。漁業碳匯基地的探訪讓隊員們了解到,一公頃海草床的年固碳能力相當于四公頃森林,昔日養殖區已轉型為生態保育區,魚蝦成群,直觀印證了“保護即發展”的海洋可持續發展模式,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實踐隊員正在參觀村史館
在產業創新前沿,福建大厝食品公司通過直播帶貨、融入閩南文化IP設計,顯著提升產品附加值。其“三代閩南漁人的餐桌守護”售后卡,體現了“數字賦能+文化鑄魂”為傳統漁業開辟的轉型升級新路徑。岱南村的白蘆筍田如翡翠鋪展,面對沙土挑戰,村里成功引進良種并巧妙結合古法“蓋沙翻沙”,科技賦能保障了蘆筍品質。全產業鏈開發使畝產值提升三倍,有力擦亮“中國蘆筍之鄉”的金字招牌。
福建大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商品展覽
隊員們在蘆筍文化館品嘗蘆筍茶
傳承文化根脈,賦能創新發展
龍頭企業引領,共筑富民之路:實踐隊重點考察了當地龍頭企業大有食品有限公司在帶動漁民共同富裕方面的創新實踐。公司依托東山特色資源,探索出一條產業反哺漁民的發展路徑。其核心在于構建了“公司+合作社+漁民”的緊密型運營模式,有效聯結當地300多戶漁民,顯著提高了他們的收入水平。為保障產品品質和提升市場競爭力,公司引入數字化養殖系統,實現對水質的實時精準監測。更為關鍵的是,公司積極搭建平臺,成為漁民優質水產品展示、銷售和品牌推廣的重要窗口。通過節慶引流、品牌賦能和渠道拓展,公司幫助漁民解決了銷售難題,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切實將產業發展紅利轉化為漁民增收致富的動力,探索出一條產業興、漁民富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隊員們實地走訪調研大有食品有限公司
杏陳鎮磁窯村,南宋瓷片釉光依稀。老師傅演示古法拉坯,龍窯與電窯共存,陶瓷主題墻繪與雕塑將千年“海絲”瓷韻化為可體驗的文旅資源,動手制作融入海洋元素的瓷器,體驗海絲文化魅力,結合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指示,探討傳統工藝創新傳承路徑。
實踐隊員體驗制作陶瓷
帶有東山特色的陶瓷展品
踐行青春擔當,守護碧海銀灘
實踐隊積極投身生態保護行動。隊員們于南門灣開展“守護蔚藍”凈灘活動,以實際行動清潔海灘,傳播環保理念。在東山圖書館,隊員們開設支教手作課堂,教孩子們制作特色冰箱貼,傳遞家鄉文化,共筑美好記憶。
實踐隊員在南門灣凈灘
三下鄉創意手作課堂現場
通過此次深入東山島的實踐,數字經濟學院學子們不僅解碼了“谷文昌精神”的時代價值,更提煉了“漁旅融合+數字賦能”的發展路徑,探索了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東山樣本”。隊員們紛紛表示,將牢記囑托,把實踐所見所聞所學轉化為行動自覺,努力成為懂數字、愛鄉村、愛海洋的時代新人,為海洋強省建設和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圖文:福建農林大學數字經濟學院”尋跡鑄魂悟偉力,耕海耘田踐真知“赴漳州東山調研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