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時代背景下,濰坊壽光作為農業大市,其鄉村發展的細微脈動,關乎著廣袤田野的振興節奏。7月下旬,青島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合作社學院)“深耕齊魯大地”實踐小分隊,奔赴壽光市三鎮九村,以腳步丈量土地,用調研解碼鄉村發展現狀,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思考。
一、啟程:奔赴鄉村,錨定調研方向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人”,核心在“發展”。為深入了解壽光鄉村發展實際,小分隊前期通過查閱政策文件、梳理學術研究,聚焦村民生活質量、產業發展痛點、公共服務需求等維度,精心設計調研方案。7月24日,實踐隊成員身著統一隊服,帶著對鄉村的好奇與探索欲,走進馬莊村,開啟這場與鄉村發展的“深度對話”。
(實踐隊員與村民展開深度對話)
二、深入:多維調研,捕捉鄉村真實圖景
(一)問卷調研:鋪開鄉村發展“基本面”
實踐隊以“地毯式”走訪為基礎,在馬莊村及周邊村落發放問卷。問卷圍繞村民家庭收支、農業生產模式、就業選擇、生活服務滿意度等展開,力求從數據層面勾勒鄉村發展輪廓。在填寫過程中,隊員們耐心指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問題,確保信息真實有效。從田間地頭到村委小院,一張張問卷,成為連接校園理論與鄉村現實的紐帶,初步統計顯示,超百戶村民參與調研,覆蓋不同年齡、職業、家庭結構群體 。
(二)入戶訪談:挖掘發展“深故事”
問卷之外,實踐隊選取典型家庭入戶訪談,讓調研更具溫度。在村民王大爺家,不大的客廳里,隊員們圍坐傾聽。王大爺講述著自家承包土地的種植變遷,從傳統糧食作物到嘗試經濟果蔬,收益波動與市場風險的親身經歷,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在年輕村民小李家中,關于返鄉創業的糾結、對鄉村產業創新的期待,展現出新一代村民在城鄉之間的發展思考。這些“接地氣”的交流,讓鄉村發展的個體故事,成為調研最生動的注腳 。
(實踐隊員進行入戶訪談)

(三)村委交流:把握發展“主脈絡”
實踐隊與馬莊村村委展開座談,從村莊規劃、產業布局,到公共服務供給、人才引育困境,全方位了解鄉村治理邏輯。村委干部介紹,馬莊村正嘗試探索特色種植合作社模式,但在資金整合、技術支撐、市場對接上,仍面臨諸多難題。這種“自上而下”的交流,讓實踐隊對鄉村發展的宏觀架構與現實梗阻,有了更清晰認知 。
三、洞察:梳理問題,聚焦鄉村發展痛點
(一)產業發展之困:收益與風險的拉扯
調研發現,壽光鄉村農業生產雖有基礎,但產業發展陷入“兩難”。一方面,傳統種植受市場波動影響大,農資價格上漲、農產品收購價不穩定,壓縮利潤空間,部分村民反映,“辛苦一年,遇到行情不好,賺不到錢甚至賠本” 。另一方面,特色產業探索緩慢,村民因缺乏技術、資金,不敢輕易嘗試新作物、新模式,像馬莊村嘗試的果蔬合作社,因前期投入大、市場渠道窄,推廣難度高,產業升級陷入“想動不敢動,動了難持續”的困境 。
(二)就業增收之難:渠道與能力的限制
在就業維度,鄉村勞動力面臨“內憂外患”。村內零工需求因產業單一、經濟環境變化,呈現萎縮態勢,建筑、家政等臨時就業機會減少,村民打零工補貼家用的路徑變窄。外出務工方面,村民受學歷、技能限制,多集中在體力型崗位,收入提升空間有限,且存在“返鄉無合適崗位,留城難扎根”的尷尬。家庭收入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弱,成為制約村民生活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 。
(三)公共服務之憾:需求與供給的錯位
在公共服務領域,供需錯位現象明顯。農業技術培訓方面,雖有村委組織,但內容滯后、形式單一,與村民實際需求脫節。村民抱怨,“培訓講的都是老辦法,碰到新病害、新市場問題,根本用不上” 。在文化生活上,鄉村文化活動匱乏,除傳統節日寥寥幾場活動,日常缺乏貼近村民的文化供給,精神文化需求難以滿足。醫療、養老服務雖有基礎,但精細化、個性化服務不足,難以適配老齡化鄉村的多元需求 。

(實踐隊員整理分析調研結果)
四、思考:青春獻策,探索振興可能路徑
基于調研發現,實踐隊從“產業、就業、服務”三方面,嘗試為鄉村發展出謀劃策。在產業上,建議引入“院校 + 合作社 + 農戶”模式,借助高校技術資源,探索標準化種植、品牌化銷售路徑,降低市場風險;在就業上,聯動本地企業、職業院校,開展定向技能培訓,拓寬就業渠道,同時挖掘鄉村電商、文旅等新業態就業機會;在公共服務上,推動“需求導向”的服務供給,讓技術培訓更貼合生產、文化活動更貼近生活、醫療養老更注重細節 。
五、歸程:沉淀收獲,延續鄉村振興使命
為期數日的調研,讓實踐隊成員深刻理解鄉村振興的復雜性與迫切性。從校園到鄉村,是理論與實踐的跨越,更是青春責任的踐行。隊員們表示,將持續整理調研成果,形成詳實報告,為鄉村發展建言獻策,也期待以此次實踐為起點,持續關注壽光鄉村發展,

讓青春力量在鄉村振興賽道上,跑出更有價值的軌跡 。
(實踐隊員在南馬疃村合影留念)
鄉村振興的路上,每一次調研都是一次洞察,每一份思考都是一份力量。青島農大學子以青春之名,奔赴鄉村、解碼發展,這場與壽光鄉村的“雙向奔赴”,不僅為鄉村發展留存了青春注腳,更讓鄉村振興的種子,在校園與田野間,持續生長、發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