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氣蒸騰,卻擋不住青春實踐的腳步。2025年7月10日至19日,“古韻非遺,柚愛同行”暑期社會實踐隊前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郫筒街道晨光社區,協同優力課社工、向鋒行志愿隊,以“雙線并行”模式,在社區開展為期10天的實踐活動:一條線聚焦“非遺文化浸潤”,通過課堂教學、手工創作、社區彩繪,讓川劇文化走進青少年心中;另一條線專注“社區美學升級”,用10天時間完成30平方米主題墻繪,扮靚社區街巷。兩條線同步推進、相互呼應,更在活動尾聲以“追光者”訪談串聯起溫情與擔當,為社區留下文化與青春交織的美好印記。
文化啟蒙:解鎖非遺密碼,播撒傳承種子
圖為實踐隊員在給小朋友們宣講川劇非遺文化。林文潔 供圖
活動第一階段(7月10日至13號),實踐隊便以“非遺初識課”拉開序幕,用生動有趣的形式為社區青少年與居民打開了川劇文化的大門。課堂上,隊員們先是通過動畫短片、經典川劇片段放映,讓大家直觀感受川劇“唱、念、做、打”的獨特魅力——當“變臉”絕技在屏幕上閃現時,孩子們紛紛瞪大雙眼,忍不住發出“好神奇”的驚嘆;當“吐火”表演的火光映現時,現場更是響起陣陣歡呼。隨后講解川劇角色特點與臉譜色彩寓意,“紅色表忠誠、黑色顯正直”的知識點,讓7歲的雨笙快速記住經典臉譜形象。在創作環節,孩子們發揮創意,有的復刻經典臉譜,有的在臉譜旁添畫熊貓、芙蓉花,4天累計完成80余件充滿童趣的臉譜作品,非遺種子在孩子們心中初步扎根。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指導兒童繪畫。林文潔 供圖
7月14日至16日,課堂進入第二階段,教學重心轉向“川劇元素手工實操”。14日的云肩制作課上,隊員備好彩布、絲帶等材料,手把手教孩子們折疊、粘貼,7歲的涵涵將絲帶折成花瓣造型,為自己的粉色云肩點綴細節,直言“要做最漂亮的川劇小旦”。15日的川劇人偶創作、川劇舞臺搭建中,孩子們用黏土捏制臉譜造型,搭配彩紙剪裁的戲服,用紙箱搭建精美的戲臺。兩天時間里,20余個精致云肩、20余件特色人偶、10余件川劇戲臺制作完成,孩子們在動手過程中,對川劇服飾與角色的認知進一步加深。
圖為兒童在展示自己的川劇服飾制作成果。蔣奕雯 供圖
7月17日至19日的第三階段,課堂打破室內邊界,與社區場景深度聯動。實踐隊員帶領孩子們走進社區,在“兒童非遺區”墻繪上補畫川劇臉譜、熊貓戲竹圖案;將兒童專用斑馬線的白色線條繪成飄逸的“川劇水袖”,旁邊點綴小巧臉譜,浩浩蹦跳著走在上面,笑著說“好像走在川劇舞臺上”;同時還在10余個社區井蓋上創作川劇元素圖案,讓原本普通的設施變成非遺文化展示點。3天時間里,川劇文化從課堂手工作品延伸到社區公共空間,真正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實現了“非遺從課堂到生活”的落地轉化。
圖為實踐隊員在帶領小朋友進行川劇元素兒童斑馬線繪制。蔣奕雯 供圖
匠心實踐:墻繪扮靚社區,文化浸潤街巷
從“小手作”到“大創作”,與此同時,墻繪組在社區廣場旁的圍墻前搭起腳手架,開啟10天的創作。將川劇文化與成都本土元素“搬”到社區的街巷墻面與井蓋上,讓文化以更直觀的方式融入居民生活。
墻繪選址在社區中心廣場旁的空白圍墻,大約30平米的墻面成為實踐隊的“畫布”。隊員們提前一周便查閱資料、設計方案,最終確定以“川劇經典+成都風物”為主題:左側繪制川劇《霸王別姬》的經典場景,項羽的威武、虞姬的柔美通過細膩的線條與鮮明的色彩呈現;中間部分融入成都地標元素,錦里的紅燈籠、寬窄巷子的青磚灰瓦與川劇戲臺巧妙銜接;右側則以“非遺傳承”為核心,畫著孩子們繪制臉譜、老人講述川劇故事的溫馨畫面,呼應此次實踐活動的初心。
圖為實踐隊員在進行墻繪繪制。林文潔 供圖
繪制過程中,隊員們分工協作,有的負責勾線打底,有的專注上色暈染。“以前這面墻光禿禿的,現在畫上這些,走過來都覺得眼前一亮!”路過的居民紛紛駐足觀看,拿出手機拍照留念。
圖為實踐隊員繪制的完整墻面圖。宋悅 供圖
溫情訪談:傾聽歲月故事,感悟奉獻真諦
在開展文化活動的同時,實踐隊還組織隊員走進社區老人家中,開展“追光者”主題訪談,傾聽老人們的人生故事,感受他們在平凡崗位上為社區奉獻的力量。
7月18日至19日,部分隊員們分成3個小組,走訪了6位社區老人,其中既有退休的社區工作者,也有曾經的教師、醫生、環衛工人。76歲的何娘娘,老伴去世近,始終熱心社區事:前幾年社區修路,她用積蓄買水泥鐵鍬;每次兒童活動,她都自掏退休金買彩紙、畫筆和小零食,直言“看著孩子笑,就像見著孫兒”。
72歲的宋爺爺,則用五年時間改造社區后山荒地。他四處找麥冬草、桂花樹苗,每天早起扛鋤頭挖坑澆水,如今荒地變生態公園,麥冬鋪綠毯、桂樹亭亭,成了居民休閑好去處,他說“就想給社區添點綠”。
圖為宋爺爺在講自己種植的故事。宋悅 供圖
隊員們將訪談內容整理成文字,并制作成《追光者》系列短視頻,通過社區微信群、公告欄等平臺傳播。視頻里,老人們的笑容、故事里的溫情,感染了許多社區居民。“這些老人就像‘追光者’,用自己的行動照亮了社區,也讓我們明白,不管在什么崗位,都能為社區默默奉獻。”隊員小徐在實踐日記中寫道。
7月19日,隨著墻繪、井蓋繪制的完工,以及《追光者》系列視頻的發布,“古韻非遺,柚愛同行”暑期實踐活動圓滿落幕。10天的時間里,實踐隊以文化為橋,以服務為紐帶,不僅讓川劇非遺文化與成都本土文化在社區煥發新生,更讓青年學子在實踐中收獲了成長與感悟。從文化啟蒙到匠心創作,從溫情訪談至成果展示,每一項活動都凝聚著隊員們的心血,也承載著社區居民的期待。未來,實踐隊還將持續關注社區文化傳承,用更多元的形式讓非遺“活”起來,讓青春力量持續為社區發展賦能,讓文化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生活。(作者 宋悅 林文潔)
圖為古韻非遺,柚愛同行實踐隊隊員大合影。蔣奕雯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