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蘭考,驕陽似火,而焦桐樹冠如蓋,濃蔭蔽日,仿佛在默默訴說著跨越半個多世紀的精神傳承。為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中的無私奉獻品格,7月8日,揚州大學廣陵學院機械電子工程系2025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以“承先輩精神薪火·繪鄉村蝶變新卷”為主題,走進焦裕祿紀念館,在這片鐫刻著奮斗足跡的紅色熱土上,接受了一場深刻的思想洗禮與黨性教育。
“我是您親手栽下的泡桐,長在黃河故道上……”一曲悠揚婉轉的《焦桐頌》在展館入口處回蕩,瞬間將實踐隊員們的思緒拉回到那個風沙肆虐、蘭考人民與貧困頑強抗爭的艱苦年代。在隊長的帶領下,隊員們依次參觀了“苦難歲月”“臨危受命”“執政為民”“綠色豐碑”等展區。泛黃的照片里,焦裕祿同志身著打補丁的衣服,蹲在田間地頭,與農民親切探討治沙良方;磨損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全縣120多個村莊的風沙、鹽堿分布數據,字里行間透露出他對蘭考大地的深情與責任;銹跡斑斑的治沙工具旁,靜靜陳列著他病中仍堅持工作的藥瓶,無聲訴說著這位“縣委書記的榜樣”與病魔抗爭、與時間賽跑的堅韌與執著……一幅幅畫面、一件件實物,生動還原了焦裕祿同志帶領蘭考人民戰風沙、斗鹽堿、治內澇的崢嶸歲月,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背后,是“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赤子情懷。
在紀念館內,實踐隊員們結合“三下鄉”主題展開了熱烈討論。“焦裕祿同志當年帶領群眾治沙,依靠的是科學方法和實干精神;如今我們助力鄉村振興,同樣需要將專業知識與鄉村實際需求緊密結合起來。”機械電子工程系輔導員包老師的一番話,引發了大家的強烈共鳴。隊員們紛紛表示,在接下來的實踐中,將深入鄉村一線,運用所學的機械電子專業知識,為農戶解決農機維護、智慧農業設備使用等實際問題,以青春力量續寫“鄉村蝶變”的新篇章。
從蘭考的焦桐到鄉村的田野,精神的薪火在代代相傳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此次焦裕祿紀念館之行,不僅讓揚州大學廣陵學院的實踐隊員們深刻理解了“奉獻”二字的千鈞重量,更堅定了他們以先輩為榜樣、扎根基層服務人民的信念。在傳承紅色基因的征程上,青年一代正以實際行動,讓偉大建黨精神在鄉村振興的廣闊實踐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