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座以文化底蘊著稱的歷史名城揚州,自古發達的經濟與深厚的人文氣息,吸引了四方名醫匯集定居,行醫授徒,逐步形成了門類清晰、傳承有序的地方醫學流派。其中以“然字門”內科、“潘字門”眼科等為代表的中醫體系,憑借獨特的診治理念與顯著的臨床成效,至今依然枝繁葉茂,延續著揚派中醫的學術血脈。
這份厚重悠久的醫學傳承,并未塵封于文獻史冊,至今仍鮮活流淌于當代的臨床一線。2025年8月3日,
醫脈鄉傳實踐團青囊守脈行小隊隊員們前往
揚州市中醫院專訪劉曉靜主任,深入探尋揚派中醫“然字門”的傳承脈絡,挖掘其在當代臨床中的創新應用與寶貴經驗。
仁心濟世的基因密碼揚州雙橋任莊,青磚黛瓦的宅落間,深藏著“然字門內科”的濫觴之地。溯源至17世紀中葉,任氏家族于此啟開醫道授受之門。歷代傳人皆以“任某然”為名號,這一獨特的命名古法,正合中醫“方證相應”之嚴謹,為門派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作為“廣陵醫派”的重要支脈,其傳承脈絡猶如流淌的古運河般清晰蜿蜒。其第九代任若然以善用峻劑解危疾獲“任大膽”美譽;第十代任繼然精研溫病,于新中國成立后率先攜“然字門”入公立醫院,開時代之先;第十一代任達然創立“氣陰兩補法”,桃李滿天下。歷代宗師將“辨證施治”的核心理法與“仁心濟世”的精神血脈代代承遞。
而今,薪火傳至第十三代劉曉靜主任手中,更彰顯出融合與創新的時代氣象。劉主任深耕“五運六氣”之學,不拘泥于單門一派,而是廣采博收各中醫流派精華。在深刻理解《黃帝內經》“百病生于氣”、“脾胃為后天之本”等精髓的基礎上,她精辟指出:“中醫同源,流派雖異,其理一也,‘脾胃’實乃臟腑氣血化生之樞要”。她堅守“然字門”以脾胃為診療核心的特色,并積極吸納現代科技與跨流派知識,將“守正創新”的理念融入臨床實踐與學術傳承,使這株根植揚州的醫學之樹,在新時代表現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脾胃為本,融古今療疾劉主任向隊員們介紹,然字門內科深植于《黃帝內經》“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的理論,遵循“辨體-辨病-辨證”相結合的診療模式。治療脾胃病時,注重調和其升降與燥濕的平衡,善用經方時方靈活化裁;診治反流性食管炎強調肝胃同治,慢性胃炎則分型施治,或益氣溫陽,或清熱化濕。針對肺癌,然字門提出“扶正祛邪”為核心,兼顧養陰清肺、化痰止咳、健脾和胃及解毒抗癌,多方面調和臟腑功能,增強人體正氣。
在揚州然字門四維八綱辨證體系中,脾胃被視為調和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的關鍵樞紐,其養生之道核心在于“固護中州,以平為期”,通過固護中焦實現人體動態平衡,達到治病于未病的效果。
根植經典的傳習之道歷代傳人的案頭總堆疊著泛黃典籍,在然字門紀念館里,九代任若然批注的《傷寒論》至今能看清頁邊的茶漬,其中一頁潦草寫著病危老婦用大承氣湯轉安的案例,旁注“藥猛如將,當知敵虛實”;十代任繼然的《溫病條辨》夾滿各色便簽,有藥房抓藥的劑量調整,也有對新癥候的思考,扉頁題著1956年拆私人診所入公立醫院時的決心:“醫道無家,當入萬家”。“所謂創新,不過是把《內經》‘人與天地相參’嚼透了,再遇上新病癥敢開口。”劉主任翻著祖傳醫案,紙頁間記載的“藥不過八味”鐵律,與1935年《然字門訓規》中“右關定死生”的脈法要訣相互印證,藏著一代代人對經典的深化與踐行。
兼容并蓄,守正創新“然”字門雖以“脾胃理論”為根基,但第十代傳人任繼然在溫病治療中突破門戶之見,既精研張仲景經方,又博采葉天士、吳鞠通等溫病學派思想,形成“經方時方并用”的特色。例如治療病毒性肝炎時,他融合《傷寒論》祛濕法與溫病學派理脾胃法,靈活化裁藿香正氣散、茵陳五苓散等方劑,體現“圓機活法”的學術精髓。而到了劉曉靜醫生,則進一步深化了“中醫同源,流派雖異,其理一也”的觀點,主張整合各派精華,尤其注重“脾胃為本”理論在臟腑辨證中的樞紐作用,強化了學派的理論包容性。
中醫流派雖多,卻共同擁有著同一個包容的靈魂。就像《傷寒論》六經辨證是中醫的主干,然字門的脾胃理論便是枝干,共同扎根于“陰陽五行”“整體觀念”的沃土。這種“和而不同”,恰如金元四大家雖各有側重,卻都歸宗于《內經》的核心思想。最終都指向“天人相應”的中醫根本——這正是《黃帝內經》“人與天地相參”的智慧體現。
結語:青囊永續的運河診室里的每一個細節,都在訴說著傳統與現代的共生共榮。正如大運河承載著古代醫藥交流的記憶,現代科技正為中醫開辟新航道——這種融合,終將讓《千金要方》“欲求仙者,當先修善”的仁心,與當代醫學“健康中國”的愿景,在時代的浪潮中譜寫出新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