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葡萄之鄉”山西省清徐縣西梁泉村的葡萄園里,串串果實掛滿枝頭,醞釀著盛夏的“甜蜜”。7月16日至20日,渤海大學管理學院與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組建的“葡寫青春小分隊”,帶著專業知識與助農熱忱,在此開展為期五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用青春智慧為當地葡萄產業發展破題獻策。
實踐啟程之初,小分隊便錨定“精準對接、高效調研”的目標。首日與西梁泉村委會的座談中,隊員們詳細了解村莊葡萄產業規模、發展瓶頸與未來規劃,為后續工作劃定清晰方向;隨后走進中國葡萄文化博物館,從古代葡萄種植工具到現代產業發展圖譜,從清徐葡萄非遺技藝到地域文化故事,千年葡鄉的歷史脈絡在眼前鋪展,“一粒葡萄承載一方文脈”的認知,讓隊員們愈發堅定挖掘文化價值、賦能產業升級的決心。
次日清晨,隊員們迎著朝陽走進東梁泉村核心種植區,連片的葡萄藤在田壟間延伸,成了最生動的“實踐課堂”。他們手持記錄冊,逐行查看葡萄品種特性、生長狀態與田間灌溉、施肥設施,并不時與田間勞作的“土專家”交流。“每年雨季,霜霉病一來就損失不小,裂果問題也難解決;想提高果實品質就得控制產量,可化肥農藥少用了,長勢又跟不上。”一位有著二十多年種植經驗的農戶道出的難題,讓食品科學專業的隊員們立刻“對癥下藥”——他們結合課堂所學的生物防治技術、精準水肥管理模式與土壤酸堿度調節方法,用通俗的語言為農戶講解操作要點,還現場示范簡易檢測土壤肥力的小技巧,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可落地的“田間方案”。
當隊員們穿上工作服,親身參與葡萄采收、分揀、打包的全流程時,才真正體會到葡農的辛勞。清晨的露水打濕褲腳,正午的烈日曬紅臉頰,手指在分揀果實的過程中被藤蔓劃傷,但看著裝滿筐的飽滿葡萄,隊員們更深刻地理解了“每一顆果實都來之不易”,這份共情也讓后續的調研建議更貼近葡農實際需求。

隨著實踐深入,小分隊將目光投向葡萄產業鏈的“后半程”,探尋產業增值的關鍵。在當地葡萄酒廠,隊員們沿著生產線參觀,從葡萄果實的清洗壓榨,到發酵罐中的菌群培育,再到陳釀車間里橡木桶的風味融合,直至最終的無菌灌裝,完整見證了葡萄“變身”美酒的全過程。技術總監的講解讓隊員們豁然開朗:“我們既要保留傳統釀造工藝帶來的獨特風味,又要靠現代控溫、精密過濾技術保證每一批產品的品質穩定,這是平衡傳統與創新的關鍵。”
而在以古法釀醋聞名的工廠,“夏伏曬、冬撈冰”的傳統工藝讓隊員們駐足驚嘆。透過透明參觀通道,蒸糧的熱氣、發酵的菌群、熏醅的焦香、淋醋的清亮、陳釀的醇厚一一呈現,五大工序的匠心傳承令人震撼。管理學院的隊員們則聚焦產品市場競爭力,在產品展廳仔細研究醋產品的品類布局——從面向大眾的平價餐飲醋,到主打健康的保健醋,再到用于禮贈的高端禮盒裝,他們結合市場調研數據,與企業負責人圍繞“如何優化產品定位、創新包裝設計、拓展線上銷售渠道”展開熱烈討論,提出諸多切實可行的升級建議。

實踐尾聲,小分隊開啟“分頭行動、整合輸出”模式:一組隊員深入農戶家中,通過一對一訪談,收集大家在種植技術更新、銷售渠道拓展、收益提升等方面的真實訴求;另一組則留在臨時辦公點,熬夜梳理五天來的調研筆記、數據圖表與訪談記錄,將碎片化信息整合為系統的產業分析報告。在與西梁泉村委會的最終座談會上,隊員們提出的建議直擊要點:“可以搭建‘農戶+直播’的電商模式,邀請本地葡農出鏡帶貨,讓清徐葡萄的新鮮直達全國消費者;同時結合葡萄園風光與葡萄文化,開發‘采摘體驗+文化研學’的文旅路線,拓寬產業增收渠道。”這些貼合實際的“金點子”,得到了村干部的高度認可,雙方圍繞方案落地細節展開深入交流,現場氛圍熱烈而務實。

五天的清徐實踐,是一堂沉浸式的“思政課”,更是一次專業能力的實戰檢驗。食品科學專業的學子在田間地頭驗證理論,為葡萄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尋找路徑;管理學院的隊員在產業鏈調研中錘煉思維,為農產品品牌化、市場化提供策略支持。烈日下的堅持、深夜里的協作、解決問題時的思考,都成為隊員們青春記憶中最珍貴的片段。這場與葡鄉的“甜蜜邂逅”,不僅為清徐葡萄產業注入了青春動能,更讓渤海大學學子在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深刻詮釋了青年一代的責任與擔當。

作者:張子怡 王思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