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賀州黃姚古鎮的青石板路旁,“楊晉記”作坊的蒸汽里飄著百年不變的豆豉香。作為廣西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姚豆豉以“無鹽發酵”“三蒸三曬”的獨特工藝聞名,如今正以“守正創新”書寫著新的傳承故事。8月10日,廣西師范大學“黃姚豉韻尋蹤隊”的調研,讓這顆“富硒黑豆”背后的故事愈發清晰。
黃姚豆豉的歷史可追溯至元末明初,清康乾年間達到鼎盛,而“楊晉記”作為現存最古老的作坊,從1802年有據可考至今已傳至第八代。作坊內,嘉慶年間的防偽石章靜靜陳列,見證著往昔輝煌——當年為防假冒,匠人以印章為記,如今成了老字號的珍貴物證。其工藝堪稱一絕:選用本地富硒黑豆與喀斯特古井泉水,經兩次發酵(每次6-7天)加3至6個月陳倉發酵而成,既是調味佳品,也是“食藥同源”的養生良方,新冠疫情期間更被多地預防湯劑采用。
傳承之路曾布滿挑戰:傳統工藝全憑經驗把控溫濕度,“三蒸三曬”耗時耗力,年輕學習者寥寥;每批味道難統一,規模化生產受阻。為此,“楊晉記”打破“傳內不傳外”舊俗,秉持“肯學就教”理念,如今已有區級、市級傳承人多名,更通過研學課程讓游客近距離感受非遺。在政府支持下,他們建起智能工廠,以專利設備模擬古法,產能較傳統作坊提升3倍以上,同時與華南農業大學合作研究豆豉中的抗抑郁成分,探索大健康產業方向。
創新讓百年豆豉煥發新生。即食型產品突破地域飲食限制,讓北方消費者輕松品嘗嶺南風味;古鎮里,卡通形象“豆娃”“豉娃”成了新名片,舉人餐里的豆豉鹵蹄、豆腐釀蘸料訴說著飲食文化故事。“以前靠游客帶銷,現在網店能發往全國。”楊晉記辦公室主任邱曉峰說,盡管山區物流成本略高,但微信回購與珠三角市場的拓展,讓老字號影響力漸增。
如今,黃姚古鎮正推進風貌改造,計劃以豆豉文化為核心打造特色小鎮,讓游客從看制作、學工藝到品宴席,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尋蹤隊成員也將通過自媒體宣傳、完善地理標志體系,助力豉香飄向更遠的地方。從防偽石章到智能生產線,從古鎮作坊到全國市場,黃姚豆豉的蛻變,正是非遺“活態傳承”的生動注腳——守得住古法根脈,才能創得出時代新篇。

圖為團隊成員與傳承人合影 陳思語攝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晾曬過程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傳承人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