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重視非遺保護、推動傳統文化傳承的大背景下,廣東省百千萬工程"為文化傳承搭建起堅實橋梁。7月,廣東科技學院青承魚燈突擊隊奔赴順德,開展為期7天的三下鄉”實踐活動,以實際行動踐行文化傳承使命。
黨委賦能,奔赴非遺傳承
為激發非遺傳承活力,突擊隊與順德大良升平社區黨委合作。專題座談會上,團隊指導老師分享魚燈非遺調研構想,社區黨委委員、團委書記陳穗良介紹文化特色、剖析傳承困境,鼓勵學子借三下鄉助力非遺。隨后,團隊在其帶領下走訪名揚里等地,經黃媛館長講解了解嶺南建筑技藝等知識,為后續實踐奠基。

非遺探藝,對話魚燈匠心
突擊隊走進大良魚燈傳承人潘智江老師工作室,探尋六百年非遺技藝。古樸的工作室里,成品魚燈色彩艷麗,展板展示著傳承歷史。專訪中,潘老師講述魚燈興衰,隊員認真記錄拍攝。實踐環節,隊員參與扎架、捫紗等工序,感受傳統工藝精妙,以青春熱情推動魚燈技藝發展。
代際對話,聆聽傳承回響
隊員手持魚燈在大良街頭與年輕人交流,梳理其對魚燈文化的認知,捕捉他們對傳統技藝的好奇。在升平社區,隊員與長者圍坐,長者回憶兒時中秋竹篾魚燈場景,表達傳承期盼。互動時隊員請長者以魚燈為靈感在團扇上創作,聆聽選材講究與寓意,讓傳統技藝重煥生機。
雙線聯動,讓非遺潮起來
突擊隊在大良華蓋路步行街采用線下體驗+線上直播雙線傳播模式。線下設魚燈DIY體驗區,隊員指導市民制作,還有趣味互動與非遺周邊贈送,氣氛熱烈。線上抖音直播間,主播講解魚燈工藝與歷史,轉播線下精彩,吸引年輕網友關注,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融合。
紅途踐履,傳承革命薪火
突擊隊沿紅色路線參訪順德博物館等紅色地標。在順德博物館,紅色史料再現革命過往;縣支部展示館中,先輩奮起故事點燃傳承之火;農民自衛軍干部學校的史料實物,助隊員重溫革命歷程;紀念碑前獻花儀式,讓黨旗、隊旗與青春誓言輝映,彰顯傳承紅色基因的信念。
古建新生,青春助力活化
突擊隊走進升平社區蠔宅,參與蠔宅古建改造2.0行動與社區迷你藝術館活動。改造現場,隊員分工協作,讓雜亂空間變敞亮。藝術創作時,隊員打造特色展箱,融合廣科南門元素等,展箱將立于社區街角,展現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生。
七天的三下鄉實踐,是文化探尋與傳承接力。未來,青承魚燈突擊隊將繼續以青春為舟載著非遺、紅色與代際溫情,讓順德文化星火永遠滾燙,讓嶺南文脈愈發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