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醫科大學省立臨床醫學院“向海圖強醫路同心”暑期社會實踐隊奔赴平潭綜合實驗區,在指導老師陳澤南的帶領下,開展了為期三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深入海島,通過實地考察、文化交流與專業實踐,深刻感悟海洋文化魅力,探尋兩岸歷史根脈,并在實踐中強化醫學使命與家國擔當。
探源殼丘頭:觸摸海洋根脈,深化文化認同
實踐首站,隊員們走進被譽為“閩臺淵源活化石”的平潭殼丘頭遺址博物館,開啟了一場與海洋文明根脈的深度對話。實踐隊深入參觀了“平潭史前文化”“南島語族航海術與文化”“南島語族藝術”三大展廳。在距今6500年的陶器貝齒紋、干欄式建筑模型前,隊員們詳細了解了閩臺文化同源的考古實證;在球幕空間模擬的航海場景中直觀感受南島語族跨洋遷徙的壯舉;在276件太平洋島國文物中,探尋平潭與周邊海域文明的交流痕跡。隊員們深切感悟到海洋賦予這片土地的深厚底蘊與澎湃精神。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平潭是探索南島語族起源關鍵鑰匙”的重要論斷,隊員們深刻理解到海洋作為連接兩岸乃至環太平洋島嶼的藍色血脈與文明臍帶的重要地位,更深化了對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認同和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理解與情感共鳴。
訪學海防館:銘記歷史榮光,筑牢家國情懷 次日,實踐隊參訪了海壇海防博物館,開啟了一段叩問海疆忠魂、汲取精神力量的旅程。從古代海防建設到近代抵御外侮的壯闊史詩,“人在島在”的赤誠誓言和一幅幅浸染硝煙的生動展板及實物模型,串聯起了中華民族以海為屏、衛我河山的光輝歷史。博物館珍藏的清代班兵戍臺史料與戍臺將士家書,不僅是閩臺軍民同仇敵愾、共守海疆的血肉見證,更是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命運與共的精神紐帶,實踐隊對“兩岸一家親”的歷史淵源與文化根基有了更為深刻的體認。在感悟海疆安全關乎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同時,隊員們也敏銳的洞察到醫學在戰爭救護中的關鍵作用,先進醫療技術是守護生命、鞏固國防的堅實屏障。這極大地激發了隊員們作為醫者的專業使命感。隊員們深受震撼:“作為新時代青年,要牢記歷史教訓,把這份保家衛國、堅韌不屈的海洋精神融入到今后的學習與實踐中,守護生命、捍衛家國。”
守護68海里:踐行醫者仁心,傳遞同胞情誼 懷著守護生命、聯結兩岸的專業使命感,實踐隊當日下午奔赴祖國大陸距離臺灣島最近點——68海里景區,在這片承載著特殊地理意義與同胞深情的地方,開展了一場主題為“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的防溺水及溺水急救知識宣講活動。隊員們向游客們發放精心編印的《防溺水宣傳手冊》,并詳細講解識別溺水征兆、科學呼救、心肺復蘇(CPR)等關鍵技能,撒播安全的種子,提升公眾的海上安全意識與自救互救能力。一位家長表示:“這樣的宣傳很有意義,尤其對孩子們來說,提高警覺、多掌握一項技能,多一份生命保障。”尤為意味深長的是,實踐隊設計的宣傳手冊上醒目的標語——“兩岸一家親·共筑安全線”。這不僅點明了68海里獨特的地理坐標,更將其升華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休戚與共的精神象征,傳遞的是超越海峽的守望相助之情,是共同守護生命健康、構建平安家園的堅定信念。
體驗貝雕藝:傳承非遺匠心,聯結血脈深情 實踐收官日,隊員們懷著探尋海洋藝術瑰寶的期待,走進福建貝雕(平潭)藝術館。該館由省級非遺傳承人蔣心忠創立,館內陳列的《祖國的臺灣》《九鯉圖》等作品,以貝殼天然肌理再現寶島山川與閩臺文化血脈,其中《祖國的臺灣》復刻版曾于1955年由蔣心忠師生創作獻禮北京,以數千枚螺貝拼接臺灣地圖,寄寓兩岸不可分割的深情。在蔣心忠弟子周明老師的指導下,隊員們參與選貝、打磨、拼貼等工序,將稻米大小的貝殼黏貼于桐油灰板,逐步還原臺灣島輪廓,親身體驗貝雕制作,這“毫米級精度”的嚴苛要求,讓隊員們體會到海洋文明孕育出的極致匠心,這是對自然饋贈的敬畏,于細微處見真章的執著。實踐隊員們感慨:“貝雕藝術與醫學之道是如此相通,需要敏銳的觀察力和持之以恒的專注力,需要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向海圖強醫路同心”平潭社會實踐是一次深刻的海洋精神文化的尋根之旅,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更是一次扎實的專業認知實踐。在碧海銀沙間,實踐隊深化了對歷史根脈與民族大義的理解,也更加堅定了以醫學所長服務人民、報效祖國的初心,并以此為動力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福醫學子的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