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覃涵璐)為深入貫徹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精神,探尋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路徑,“錦繡黔程”暑期社會實踐團于7月8日走進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米籮鎮,在這片布依族聚居的土地上,開啟了一場與傳統對話、與文化同行的實踐之旅。
吊腳樓中悟智慧 米籮鎮作為布依族重要聚居地之一,處處浸潤著濃郁的布依風情。實踐團半方塘的布依吊腳樓。這些依山而建的吊腳樓,以其獨特的建筑智慧訴說著布依先民的生存哲學——底層架空以避潮濕、防蛇蟲,上層住人兼顧通風采光。撫摸著溫潤的木柱,隊員們不僅驚嘆于傳統建筑的精巧,更讀懂了其中“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這不僅是居住空間,更是布依族與自然共生的文化載體。
村寨田疇遇鄉情 實踐團沿著蜿蜒的村路走進米籮鎮的核心聚居區。腳下的青石板路被歲月磨得光滑,兩側的民居多保留著布依傳統風貌。途中,遇見一位背著竹簍的布依奶奶和手持鐮刀的布依爺爺正從路上走來。我們趕緊上前詢問布依族古老的傳說以及習俗。他們雖年事已高,卻清晰記得布依族的古老傳說,她指著墻上的“六月六”節慶照片,講述著祭田神、對山歌、吃五色糯米飯的習俗,那些關于遷徙、勞作、團結的故事,像一粒粒飽滿的種子,種在隊員們的心田。臨別時,隊員們與老奶奶合影,她布滿皺紋的手是歲月的印記,眼神里的慈愛是對后代的期望,讓大家讀懂了“傳承”二字的重量。
農耕遇青相輝映 行至村外,一片青綠的稻田鋪展在眼前,稻穗飽滿。隊員們與田間勞作的布依鄉親揮手致意,他們黝黑的臉上掛著汗珠,卻笑得質樸而燦爛。在這里,實踐團成員與這片土地合影,鏡頭里,藍天白云、稻田民居與青春身影交相輝映,仿佛定格了傳統農耕文明與年輕力量的相遇。
溪畔童歡見本真 途中的小溪邊,傳來孩子們的歡笑聲。三五成群的布依孩童挽著褲腳,在清澈的溪水里捉貝殼、打水仗,衣襟濕透卻樂此不疲。他們的方言里夾雜著漢語詞匯,清脆的笑聲里滿是無憂無慮。這鮮活的一幕,讓隊員們看到了文化傳承最本真的模樣——它不必刻意雕琢,而是融在日常的嬉鬧里,藏在長輩的叮嚀中,順著溪流、伴著稻香,自然流淌。
婆語聲聲傳文脈 一天的實踐結束,隊員們的行囊里裝滿了感悟。我們不僅見識了吊腳樓的建筑美學,更觸摸到了布依族“敬自然、重親情、守本分”的文化內核;不僅記錄了稻田與溪流的詩意,更理解了“生活即傳承”的深刻含義——文化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活在民居的炊煙里、孩童的笑聲里、老人的故事里。這次行走讓我們明白,青年一代的責任,不僅是“看見”文化,更要做文化的“傳聲筒”與“播種者”:把布依故事講給更多人聽,用現代視角解讀傳統智慧,讓古老文化在與年輕力量的碰撞中,綻放出更持久的生命力。
腳下的路還在延伸,“錦繡黔程”的實踐團的步伐仍在繼續。我們知道,每一次與少數民族文化的相遇,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每一份對傳承的思考與行動,都是為“錦繡中華”添上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