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淮大地的懷抱中,安徽淮南壽縣這座古城靜靜訴說著千年的滄桑與輝煌。7月4日到5日,安徽理工大學“鳳鳴淮楚”三下鄉實踐團走進壽縣,開啟了一場深入探尋楚文化的精彩旅程,于歷史遺跡與文化場館間,追尋時光留下的珍貴印記,感受楚文化的獨特魅力。
一、楚文化博物館:沉浸式探尋楚國文明 實踐的第一站,團隊來到安徽楚文化館,館內三大主題展廳“安徽楚文化”“壽縣文明史”“壽春壽文化”次第展開,經博物館講解員介紹,團隊得知這是一座融合現代設計與古風元素的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1萬余件套,涉楚文物700余件套,國家一級文物有230件套。其中貨幣展廳里,團隊成員見到了滿墻的楚金幣。這些形似貝幣的楚國貨幣,背面鑄有“郢”字,是世界上最早的黃金貨幣之一。讓隊員們近距離領略到楚文化的獨特魅力。
團隊成員參觀楚金幣墻(李文宇 攝)
二、壽縣古城墻:觸摸歷史的堅韌脈搏 為深入感受歷史文脈,壽縣的第二站,團隊成員來到壽縣古城。其始建于宋代是國內保存較為完整的土坡戰城,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楚國故都的重要防御工事,它曾見證楚文化鼎盛時期的輝煌;在歷史長河中,又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承載著無數金戈鐵馬的戰爭記憶,是研究古代軍事防御體系的“活化石”。
壽縣古城墻實景(李文宇 攝)
三、報恩禪寺、二十四節氣館:禪音回響與農耕文明 始建于唐朝的報恩禪寺,是江淮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千年古剎。“這是楚文化與佛教文化在壽縣交織出獨特景觀。”住持釋果應法師在大雄寶殿前講述到,楚人崇尚鳳鳥圖騰,寺內建筑飛檐斗拱皆飾鳳紋;佛塔地宮出土的楚式琉璃構件,印證著佛教東傳過程中與本土文化的融合。
團隊成員來到報恩禪寺(李文宇 攝)
隨后團隊來到二十四節氣館,參與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節氣知識闖關”?;悠聊徽故境r耕壁畫,同學們需根據提示辨別“芒種”“白露”對應的農事活動。通過講解員介紹,實踐團了解到壽縣人“夏至吃面”“霜降吃柿”的講究,發現節氣早已融入日常飲食的健康哲學。
團隊成員查看二十四節氣圖解(李文宇 攝)
四、安豐塘、孫叔敖紀念館:水利工程中的文明傳承 實踐的最后一站,團隊來到被譽為“天下第一塘”的安豐塘(芍陂),其是楚國丞相孫叔敖于春秋時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為楚國的繁榮富強做出了巨大貢獻,比都江堰早200余年。實踐團乘船穿梭于碧波萬頃的湖面,波光粼粼間,古堰堤如巨龍蜿蜒。
紀念館內陳列著孫叔敖的生平事跡、使用過的器具以及后人對他的評價等。通過對紀念館的參觀,隊員們被孫叔敖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高尚品質所折服,也從他治水等事跡中領悟到古代智慧與現代發展的緊密聯系,體會到古代水利工程對農業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安豐塘風貌(李文宇 攝)
五、社會調查:傾聽人民心聲,助力文化傳承 在實踐期間,團隊成員們對壽縣當地居民及外來游客發放了楚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問卷調查,旨在了解居民游客對楚文化的認知度與認同感,以及對文化傳承活動的參與意愿和建議。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居民對楚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并積極參與到相關文化活動中。然而,也存在部分居民對楚文化的了解較為有限,對文化傳承活動的參與度有待提高。根據調查結果進行深入分析,團隊成員發現,壽縣文旅融合仍存在一定問題,例如楚文化景點分布過于分散,環境建設還需發展,團隊成員希望問卷結果可以為當地政府和文化機構提供參考建議,共同助力楚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團隊成員采訪游客(李文宇 攝)

團隊成員采訪壽縣當地居民(李文宇攝)
六、文化傳承:青年視角的思考 此次壽縣之行,團隊成員們深入探尋楚文化的各個角落,收獲了知識、感動與成長。他們表示,將把這份對楚文化的熱愛與敬畏傳遞出去,讓更多人了解壽縣,走近楚文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楚文化并非塵封的歷史,而是活在當下、面向未來的精神富礦。”團隊成員們紛紛表示,壽縣實踐之行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實踐活動,其更在楚文化的浸潤中讓找到了中華文化自信的根脈。而在這片土地上的古韻新風,也將繼續激勵青年學子在文化傳承之路上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