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廣德歷史脈絡,佑鄉村童心成長
——“棲云筑夢”志愿服務隊赴新杭鎮開展“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
“筍山蒼蒼桐汭長,錦繡竹鄉禮儀邦” ,廣德這片吳越襟帶之地,歷史如長河奔涌,文脈似竹韻悠長。近日,安徽理工大學 “棲云筑夢”志愿服務隊奔赴而來,以腳步丈量歷史厚度,用真心聆聽童心期盼—— 走進廣德市博物館回溯千年脈絡,深入新杭鎮中心小學聚焦留守兒童成長,以青春筆觸書寫文化傳承與鄉村關懷的生動答卷。
尋根廣德,史脈回溯
實踐首站,團隊踏入廣德市博物館,開啟歷史文化探索之旅。序廳以宏觀視角勾勒廣德輪廓,隨后“遠古覓蹤”展區,石器、陶器等史前文物依次陳列,透過斑駁紋理,隊員們遙想先民刀耕火種的生活圖景,觸摸廣德歷史的原始脈搏。
圖為志愿者們參觀文物,王梓仰 攝
步入“襟帶吳越”板塊,春秋戰國的金戈鐵馬似在眼前浮現。文物展示與多媒體演繹結合,呈現廣德作為戰略要地,在吳越爭霸、楚越相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青銅兵器、古城墻模型,讓那段烽火歲月可感可知。
圖為志愿者們感受歷史脈絡,王梓仰 攝
“東南雄郡”展區,從秦漢建制到唐宋興盛,從明清變遷到近代發展,文物、圖片、多媒體交織,鋪展廣德行政沿革、人文繁榮的歷史長卷。講解員生動解說,隊員們或駐足凝視,或交流探討,沉浸式領悟廣德“崇文尚武、堅韌奮進”的文化基因。
圖為志愿者們感受廣德文化,王梓仰 攝
紅跡探源,精神賡續
廣德革命歷程展前,團隊成員駐足聆聽。從大革命時期的覺醒抗爭,到土地革命時期的星火燎原;從抗日戰爭時期的浴血堅守,到解放戰爭時期的勝利曙光,再到新中國成立后國防工程的默默守護,時間軸線串起廣德革命斗爭的崢嶸歲月。
史料照片里,革命先輩的堅毅面容;珍貴文物中,戰斗留下的斑駁痕跡;多媒體展示間,紅色故事的生動演繹,讓隊員們深刻感悟廣德人民“不怕犧牲、愛國奉獻”的革命精神,更明晰當代青年傳承紅色基因、擔當時代使命的責任。
圖為志愿者們體悟革命艱辛,王梓仰 攝
校園問需,童心守護
帶著對歷史的思考,團隊奔赴新杭鎮中心小學,關注鄉村教育與留守兒童群體。踏入校園,課間的歡聲笑語中,隊員們注意到部分孩子的靦腆與孤單,探究留守兒童成長現狀的決心愈發堅定。
會議室里,校長與隊員圍坐交流,“青春筑夢鄉村行,文化科技助振興”橫幅映照著實踐溫度。校長介紹,學校超半數學生為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孩子情感陪伴、學業輔導需求迫切。校方通過課后興趣課堂、心理輔導體系、家校線上協同,努力筑牢成長保障網。
圖為志愿者們與校長交流,王梓仰 攝
青春接力,振興賦能
從博物館里觸摸歷史紋理,到校園中聆聽童心期盼,安徽理工大學實踐團隊以“歷史探尋 + 教育關懷”為雙翼,既深挖廣德歷史價值、激活文化傳承脈絡,又聚焦鄉村教育痛點、回應留守兒童訴求。后續,團隊將以“廣德歷史進校園”為文化橋梁,把厚重歷史轉化為趣味課堂;以“云端陪伴”為情感紐帶,讓大學生與留守兒童結對同行。青春接力不停,文化傳承不止,鄉村振興路上,這份實踐答卷正以歷史底蘊為墨、童心守護為筆,書寫廣德鄉村未來的熠熠新篇,讓青春力量在文化傳承與鄉村關懷的交融中,持續迸發溫暖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