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研究社會資本如何影響農戶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分配意愿,南京財經大學“連心橋”小隊于6月29日至7月3日前往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的雅浦村、漕橋村、謝家村和繡衣村進行實地調研。團隊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從社會資本角度出發,旨在了解農戶在此收益分配上的真實想法,為完善土地政策、促進鄉村振興提供依據。
作為全國首批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區,武進區自2015年起便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隨著《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的意見》(廳字〔2022〕34號)的發布,構建科學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成為改革關鍵。然而,實踐中農戶的分配意愿常受社會資本因素左右。因此,深入探究社會資本與農戶意愿間的關系,對優化政策設計、實現公平分配具有重要價值。
7月1日,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連心橋"小隊赴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漕橋村開展調研。當地一處閑置多年的舊工廠,正是通過集體土地入市政策,成功轉型為現代化的生物產業園。團隊成員與企業會計展開訪談,了解到該企業采用了“保底收益+股權分紅”的創新分配模式:農戶每年獲得穩定的保底收益,而村集體則以土地入股,分享企業一定比例的凈利潤。

圖為團隊成員與漕橋村企業會計訪談。孫佳藝 供圖
在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也面臨著挑戰。在調研初期,不少農戶對“收益分配模式”的選項感到困惑,特別是對“土地入市”等概念理解存在明顯障礙。為了克服這一困難,當地財務人員采取了務實舉措,帶隊入戶,用村民熟悉的“合作社按收成發錢”等比喻進行具象化解釋,這樣一講,村民們明白多了,交回來的問卷也多了不少。

圖為謝家村村委干部填寫調研問卷。孫佳藝 供圖
在村里調研時,隊員們留意到一個細節:村務公示欄前時常有村民駐足,特別是財務支出明細的板塊。其中一位年長的村民給隊員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他不僅會定期來看,還會很認真地比對上面的數字,跟旁邊的村民或者路過的村干部討論幾句。比如,他會指著某個項目的支出說:“這筆錢我記得預算是多少,現在花出去這些,看來是照著計劃來的。” 這種村民自發關心、討論集體賬目的現象,實實在在地反映出收益分配過程的公開程度——賬是亮給大家看的,村民也真的在看、在議。
在這一日調研中,團隊成員綜合多方信息看到,農戶集體土地入市政策實施數年來,不僅帶來了村民分紅收益的持續增長和村集體經濟實力的顯著增強,更重要的是切實轉化為了惠及村民的民生福祉,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整體發展步伐也在加快。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比任何數據都更有力地詮釋了改革帶來的積極成效。整個調研過程深刻展現了社會資本在連接政策與實踐、塑造農戶意愿、推動公平分配中的關鍵作用。
歸根結底,社會資本對農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分配意愿的影響表現為村賬上躍動的數字,更凝結于村民手持放大鏡核驗賬目的目光里、參與村企聯席會協商的建言中。當村民從被動的政策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和監督者,共富的種子才真正在鄉土沃土中萌發,生長出可持續的內生動力。(通訊員 高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