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沅江的晨霧輕撫過綿延的防洪墻體,當斑駁磚石與靈動筆墨在時光里對話,一群年輕的身影正循著文化脈絡,在常德畫墻的畫卷間開啟一場青春與傳承的邂逅。7月1日,湖南文理學院沅畔幀光·鼎城文旅青探團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啟動儀式在常德畫墻事務中心溫情啟幕,10顆熾熱的心,將用10天的時光,為這幅“立體的常德史詩”注入青春的注腳。
一、以青春為筆,繪就團隊協作的群像這支由湖南文理學院易班學生工作站、自律會與武陵紅輔導員工作室聯合組建的隊伍,恰似一幅精心調配的色彩圖譜:學前教育專業的劉思伶提綱挈領,二位指導老師如燈塔引路——郭東林擘畫頂層設計,李瑾璇把控決策方向。新聞學專業的吳鈺琳以文字為舟,載畫墻故事遠航;城鄉規劃專業的唐澤晟用設計為翼,讓文化意象落地;化學專業的董昭穎玩轉新媒體,讓古老畫韻觸網新生;農學專業的胡可妍化身文化向導,在磚石與墨跡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從攝影攝像到物資管理,從財務管理到生活保障,每個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筆觸,共同勾勒出“青探團”的生動輪廓。
二、以畫墻為卷,鋪展文化傳承的長軸常德畫墻,這座以沅江防洪墻為紙、以藝術家心血為墨的“大地藝術”,本就是自然與人文的完美和鳴。它不僅是防洪固堤的屏障,更是鐫刻著常德千年記憶的立體史書——從屈原行吟的楚韻,到沅水帆影的商聲;從民俗風情的鮮活,到藝術創作的靈動,都在墻體上靜靜流淌。青探團的實踐,恰是為這幅長卷添上互動的韻腳。
青探團的實踐,恰是為這幅長卷添上互動的韻腳。前期準備階段,他們如考古者般溯源:翻閱泛黃的文獻,叩訪老街的居民,請教文旅部門的長者,將畫墻的每一處筆觸、每一段故事都裝進行囊。那些精心設計的宣傳海報,是畫墻神韻的濃縮;反復打磨的講解詞,是文化密碼的破譯。
三、以初心為墨,書寫實踐育人的詩篇這場實踐,從來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青春與文化的雙向奔赴。在文化層面,他們是傳統的“擺渡人”,讓畫墻承載的常德記憶從靜默的墻體走向鮮活的生活,讓更多人懂得:文化自信,正是從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肌理中生長出來的。在社會層面,他們是文旅的“催化劑”,當畫墻的知名度如沅江潮起般提升,周邊的街巷將因更多游客的腳步而煥發生機,居民的笑容里,會多一份文化帶來的富足。
而對于團隊成員而言,這更是一場成長的修行。當唐澤晟的設計圖從紙面變為實地海報,當董昭穎的新媒體文案收獲陌生網友的點贊,當劉超在財務管理中學會精打細算,當再努爾?托合提為團隊張羅食宿時綻放溫暖的笑靨,理論知識早已在實踐的土壤里生根發芽。正如指導老師李瑾璇所言:“這場實踐,讓學生們懂得,文化傳承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宏大敘事,而是藏在每一次講解、每一篇推文、每一次互動里的具體行動。”
四、以未來為景,期待文旅綻放的榮光10天的時光或許短暫,但埋下的種子終將生長。團隊計劃拍攝的2部文旅宣傳片,會成為畫墻流動的名片;擬發表的省級期刊調研報告,將為文化傳承提供理性思考。而更長遠的期待,是讓常德畫墻成為沅江畔的文化地標,讓“到畫墻讀常德”成為旅行者的默契,讓這幅立體畫卷,在青春力量的澆灌下,永遠散發墨香與光芒。
當夕陽為畫墻鍍上金邊,青探團的成員們收拾好器材,指尖似乎還殘留著筆墨的溫度。他們知道,這場與常德畫墻的邂逅,不僅是一次社會實踐,更是一場青春與文化的約定——以吾輩之青春,傳文化之薪火,讓沅江畔的幀幀光影,永遠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