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訪壽縣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追尋楚地文明的演進脈絡,2025年6月28日,合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合啟淮章”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前往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壽縣古城墻等地開展調研,從物質、精神到空間,全方位感受楚文化的歷史沿革、文化傳承和社會變遷,感受歲月滄桑,體悟楚風漢韻,為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楚韻壽風尋古韻
團隊的第一站來到了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這座博物館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巧妙融合了現代建設理念與前沿技術,生動展現了壽縣的千年文化脈絡,成為一座兼具現代化與地方特色的綜合博物館。
在安徽楚文化基本陳列展廳,“立國江漢、東進江淮、徙都壽春、楚韻悠長”四個單元依次鋪陳開來,精美的文物、詳實的說明,搭配現代多媒體技術,揭開了一幅楚人從春秋中葉至戰國末期在江淮大地開拓奮進的歷史長卷。移步壽縣文明史展廳,隊員們沿著“淮夷舊邦、兩漢壽春、秦晉紛爭、隋唐壽州、壽州之戰、宋清壽州、革命沃土”七個單元緩緩前行。一段段鮮活而厚重的歷史,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壽縣人民在中華歷史進程中的卓越貢獻,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認同感,也讓他們對這片土地的文化底蘊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最后,隊員們走進壽春壽專題展廳,展廳以“壽縣人長壽”為主題,從飲食、起居、養生等多個維度,呈現了壽縣獨特的長壽文化。
此次博物館之行,不僅讓團隊成員們對壽縣古城的歷史與文化充滿敬畏,更激發了他們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




壽城古墻覓今風
依依古韻今何在?壽縣古城墻,這座跨越九百年的歷史豐碑,以其“土坡戰城式”的獨特雄姿,傲立于歲月長河,成為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城墻之一。它宛如一位沉默的史官,見證了淝水之戰的刀光劍影,將壽縣的歷史變遷一一鐫刻在古樸的磚石之上。東門上,“喜迎天下賓朋”的題刻,似是壽縣人民敞開心扉的熱情邀約,傳遞著淳樸的民風與好客之道。登上城墻,游人如織,歡聲笑語與歷史回音交織,讓成員們真切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與現實的活力在此刻完美交融。




孔廟圣像仰儒風
步入孔廟文化遺址,那尊高大莊嚴的孔子塑像映入眼簾,思想之光在此刻閃耀,讓同學們不禁肅然起敬。廟內古木參天,古橋上掛滿了紅色祈福牌,承載著人們對知識的無盡渴望與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一句句真摯的祈愿,恰似儒家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回響,彰顯著其跨越千年依舊熠熠生輝的影響力。
節氣時空悟天人
踏入二十四節氣館,隊員們開啟了一場探索自然奧秘的奇妙旅程。何以節氣?這是一場亙古華夏與廣袤天地的時空對話,是我們民族記憶中的時間圖騰。館內四大板塊——“觀時知序、依時而耕、循時矩行、與時共生”,借助先進的現代科技,讓團隊成員們得以跨越時空,在《淮南子》的字里行間,觸摸節氣脈動,探究四時更迭。通過參觀學習,他們領略了中國古代農耕習俗的智慧結晶,深刻領悟到古人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智慧。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二十四節氣是中華大地的時序之歌,如今我們求索二十四節氣活態傳承的時代意義,在與時間同行中賡續這一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經過一天的實地考察與探訪,團隊收獲的不僅是學術研究的珍貴資料,更肩負起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使命。在實地調研中,成員們見證了這片土地在歷史長河中經受朝代更迭考驗,卻始終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當文化與科技融合,傳統煥發了新的生機,我們從古人的生活智慧中汲取營養,深刻領悟到文化傳承與日常生活的緊密交織,歷史文化的視野進一步拓展。
這些深刻體驗,使團隊成員們真切感悟到歷史文化遺產的無價珍貴,顯著增強了傳統文化保護意識。大家深刻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既需要堅守本真,又離不開創新表達。展望未來,團隊將秉持這份文化使命,以更豐富的形式、更創新的實踐,積極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澎湃的青春力量,讓古老文化在新時代綻放耀眼光芒。
通訊員陳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