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教育幫扶助力教育振興,積極投身鄉村建設,用實際行動踐行使命擔當。梅渚鎮黎明村村民委員會聯合巢湖學院“赴梅渚鎮兒童幫扶團”在指導教師郝江鋒和指導老師冀祥麟的帶領下,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大學生志愿者為當地學生開展支教服務,傳遞知識與溫暖 。
圖1、教育關愛服務團暑期實踐合影 腳步丈量,調研鑄魂礪青春實踐隊成員深入縣城繁華商圈、交通樞紐等人流密集區域,發放198份兒童職業認知現狀及早期生涯教育教育問卷。通過面對面訪談、現場答疑,廣泛收集群眾需求與建議,用筆尖記錄真實聲音。與此同時,實踐隊成員走進縣域內紅色文化景點,在斑駁的革命文物、泛黃的歷史文獻中,感悟先輩奮斗精神,汲取前行力量。將紅色精神融入調研實踐,既以扎實的腳步摸清群眾“急難愁盼”,又以紅色信仰筑牢為民服務根基,讓調研問需的過程,成為錘煉黨性、提升能力的生動課堂。


圖2、了解當地文化


圖3、入戶訪談
理論領航,宣講播撒求知種子團隊用童趣語言與互動,開展系列主題宣講。7月3日防溺水課堂上,志愿者模擬“落水救援”時,孩子們瞪圓眼睛舉手:“我會喊大人!”7月4日非遺宣講中,聽到五猖的神秘起源以及威風凜凜的模樣,一位小朋友拽著志愿者衣角笑:“我要學這個!”在故事演繹與問答游戲里,孩子們的笑聲此起彼伏,眼里閃爍著求知的光。這些課堂讓知識扎根心底,激發孩子強烈的求知欲,播撒向上的種子。

圖4、孩童積極回答非遺問題
師責賦能,深耕課程育實效團隊精心打造多元課程,從傳統非遺傳承,再到棋類的思維博弈,最后到拼接動手挑戰,每一項活動背后,都有老師們認真負責的身影。指導剪紙時,老師耐心教孩子們折、剪技巧,一個個精美圖案在師生共同努力下誕生;開展正方形拼接挑戰,老師專注觀察,適時給予思路引導,鍛煉孩子思維,或是幫孩子拆解步驟、解決難題 。課程結束,孩子齊聲問“老師明天還來嗎”,家長笑說“這娃娃把課堂變成了樂園喲”。


圖5、幫助孩子進行正方形拼接實踐隊成員、孩子們與當地村委會成員共同展示學習成果,用鏡頭定格精彩瞬間。村委會的深度參與,不僅為課程開展提供有力支持,更讓這場寓教于樂的實踐活動,成為凝聚社區力量、助力兒童成長的生動縮影。


圖6、展示學習勞動成果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巢湖學院學子聯合黎明村村委會開展“三下鄉”支教,以黨建引領賦能鄉村教育與思政實踐。實踐隊開展非遺、安全等趣味課堂,用青春陪伴兒童成長,讓知識與關懷直抵人心,為鄉村人才培育注入活力,讓思政教育在基層生根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