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東霍山村,綠意盎然,生機勃發。2025年暑期,河北地質大學“生態賦能”實踐小隊帶著對鄉村生態保護的思考與熱忱,奔赴這片鄉土,開展了為期一周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以環保為紐帶,通過校園啟蒙、村委座談、問卷調研、村民走訪等多元形式,在青春與鄉土的碰撞中,探尋生態守護與鄉村發展的融合密碼,為東霍山村的環保建設注入了鮮活的青春力量。
清晨的陽光透過樹葉灑在東霍山村小學的操場上,30余名孩子圍坐在一起,臉上洋溢著好奇與期待。實踐小隊的隊員們化身“環保老師”,一場別開生面的“環保小課堂”就此拉開帷幕。“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用過的塑料瓶屬于什么垃圾嗎?”隊員們拿出精心準備的垃圾分類卡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區分方法,還設計了“垃圾分類接力賽”游戲——孩子們分組將模擬垃圾卡片投入對應“垃圾桶”,在歡笑中掌握分類知識。
“老師,我家院子里有好多廢紙箱,以后我要把它們收集起來賣錢,還能保護環境!”三年級學生李雨桐舉著自己繪制的“環保手抄報”興奮地說。隊員們還為孩子們發放了圖文并茂的環保手冊,手冊里“一水多用小妙招”“隨手關燈省電法”等內容,讓環保知識變得觸手可及。
在村中學,隊員們則通過發放問卷的方式,傾聽青少年對家鄉生態的觀察與思考。50份問卷回收后,數據顯示:60%的學生認為家鄉“環境一般,有改進空間”,80%希望“多開展環保實踐活動”。“我家后面的小河夏天會有異味,我一直想知道怎么能讓它變干凈。”初二學生張江濤在問卷留言中寫道。這些真實的聲音,不僅成為隊員們調研的重要數據,更讓大家意識到:青少年對家鄉生態的關注,需要更多引導與平臺。
“咱們村這幾年搞鄉村旅游,游客多了,但垃圾也跟著多了起來,怎么既留住游客,又守住環境,是我們一直琢磨的事。”在東霍山村黨群服務中心,村支書張建福與實踐小隊圍坐交談,打開了話匣子。隊員們認真記錄著村委的生態規劃:2025年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推動30%的農田轉為有機種植、依托村旁水庫開發“生態垂釣”項目……
座談中,本土環境企業“綠源有機種植合作社”的發展困境成為焦點。合作社負責人介紹:“我們種的有機蔬菜不用化肥農藥,品質好,但成本高、銷路窄,好多村民覺得‘不劃算’,不愿意跟著干。”針對這一問題,隊員們結合專業知識,提出“有機種植+電商直播”“游客農田認養”等建議,希望通過“環保+產業”的融合模式,讓村民看到生態保護帶來的實際收益。
“你們年輕人想法新,這些建議給我們打開了思路。”張建福表示,村委計劃與實踐小隊建立長期聯系,將隊員們整理的“生態產業可行性報告”納入村里的發展規劃。這場座談,不僅讓隊員們摸清了鄉村生態建設的“家底”,更搭建起高校智慧與鄉村實踐的溝通橋梁。
村民張大爺全是村里的老種植戶,一開始對隊員們的“環保宣傳”有些抵觸:“種了一輩子地,不用化肥哪能有收成?”隊員們沒有急著反駁,而是算起了“經濟賬”:“大爺,您看啊,用秸稈還田當肥料,不僅不用買化肥,種出來的糧食還能賣高價,這不更劃算?”還給老人看了其他村有機種植的成功案例。聽完講解,他全若有所思:“這么說,我明年也試試少用點化肥?”
走訪中,隊員們共完成100份村民問卷,數據清晰地反映出活動帶來的變化:活動前,僅40%的村民“經常關注鄉村環境”,活動后這一比例升至75%;60%的村民表示“會向家人宣傳環保知識”,較活動前提升40個百分點;45%的村民能“堅持垃圾分類”,而活動前這一比例僅為10%。村民們的反饋也很實在:“孩子們說的‘垃圾分類順口溜’好記,現在扔垃圾都下意識分分類”“知道了節約水電既能省錢又能環保,家里孩子總盯著關燈”。
這場青春與鄉土的奔赴,是河北地質大學學子用行動踐行環保擔當的縮影。正如實踐小隊指導老師所說:“三下鄉的意義,不僅在于完成一份調研報告,更在于讓環保理念在鄉村扎根,讓青年力量真正融入鄉村振興。”未來,這份青春調研的成果將繼續發揮作用,為東霍山村的生態建設添磚加瓦,也期待更多青年學子走進鄉村,用知識與熱情,書寫新時代鄉村生態振興的青春篇章。(張博皓 高賀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