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遺活化與產業振興成為鄉村發展重要方向的當下,為探尋傳統工藝與現代產業的融合路徑,2025年7月15日,南京傳媒學院攝影學院“尋影榕城”實踐團隊走進閩侯縣上街鎮與竹岐鄉,探訪 “閩都古韻” 木根雕傳承人工作室與太古大漆文化產業有限公司,通過實地走訪、深度訪談和親身體驗,挖掘傳統工藝的傳承故事與發展路徑。

(“尋影榕城”實踐團與木根雕傳承人林劍波及其工作室成員合影)

(“尋影榕城”實踐團成員在太古大漆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合影)
匠心·閩侯木根雕
“刀鋒游走處,朽木化神奇”
上午9時,實踐團隊抵達工作室,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全國鄉村工匠名師、國家級工匠工作室領銜人林劍波展開座談。林老師不僅結合《禪宗》、《福在眼前》等代表木根雕作品,向成員們分享個人創作經歷與作品案例,還借助金絲楠木根雕《渡》向團隊成員們進一步闡釋創作理念。作品歷經沖水清淤、讀形設計等七步精工,暗含著他以刀為舟、渡人亦渡己的心境——既讓朽木煥發新生以滋養世人,也在雕琢中完成自我的修行。
移步木根雕創作區,展廳內陳列著數十件形態各異的木根雕作品,三位工匠師傅正凝神雕琢龍紋胚料。在林老師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們紛紛上前親身體驗粗坯打磨,討論雕刻細節。過程中林老師談到,一件好作品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打磨,5年、10年都是有可能的。
談及發展瓶頸,林劍波老師直指核心。他表示,金絲楠木雖名貴,但比材質更缺的是“有故事的設計”。除此之外,他還提議成員們可組建大學生直播團隊,讓年輕人用鏡頭講述雕刻刀下的匠心精神,讓老技藝游出新天地的活水。探訪過程中,團隊成員同步拍攝剪輯了相關視頻素材,用鏡頭語言多維度記錄匠藝細節與傳承故事。

(實踐團隊成員與木根雕傳承人林劍波開展座談)
神韻·竹岐太谷大漆
“百磨成大器,一器載乾坤”
下午15時,團隊轉赴竹岐鄉,探訪太古大漆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漆器生產車間內彌漫著大漆特有的溫潤氣息,陰干區的漆器整齊排列,漆色從琥珀到玄黑層層暈染,亮漆區的成品流光溢彩,獨特花紋樣式的生命力與七千年技藝的厚重感在此交織。
太古大漆主理人兼設計師程千帆熱情地向實踐團隊展示成品漆器,細致介紹了工坊融合自動化設備與傳統手作的生產全流程。從裱布、上漆到反復打磨,成員們感受到漆器生產的每一步都凝結著不變的匠心,而這經過百次打磨方現流光的漆器,更是機械無法替代的溫度。董事長程喜重點向實踐團成員強調漆器中的美學理念,也希望能讓大漆這一國家級非遺從博物館走進日常生活,讓“陽春白雪”融入尋常百姓家,方為真正的傳承。
最后,實踐團隊來到直播間,參觀專業直播間并采訪“太古茶煊漆坊直播間”主播。采訪過程中成員們了解到如今非遺產品實用性增強,銷量穩步上升,太古大漆逐漸被大眾熟知,這是對產品的一種認可。

(太古大漆主理人程千帆向團隊成員講解漆器成品)
木根雕的“化朽為奇”與脫胎漆器的“破繭成蝶”是閩侯非遺精神的重要注腳。木根雕聯袂高校設立創新實驗室,太古大漆用網絡直播拓展新的消費渠道,傳統工藝正以跨界融合方式打開產業新局。
“從前在課本里讀到的‘非遺’總帶著距離感,這次親手觸摸過木根的紋路、感受過漆料的溫潤,才真正懂了什么是‘匠心’。”調研結束后,實踐團成員們收獲頗豐,將進一步整理相關圖文與視頻素材產出主題紀錄片與稿件,讓更多青年透過屏幕看見閩侯傳統技藝里蘊藏的溫度,讓千年手藝在數字時代長出新的觸角。

(實踐團隊成員在木根雕創作區體驗粗坯打磨)
( 任羽箏 熊美茹 唐安妮 蘇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