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陜西服裝工程學院教育學院“秦腔芳華實踐隊”暑期社會實踐隊在西安中國秦腔藝術博物館圓滿完成非遺傳承實踐活動。該團隊緊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主題,歷時14天走訪西安秦腔藝術博物館、易俗社、永興坊、環城公園、玉祥門、咸陽市民文化中心等文化陣地,形成調研報告及系列創新成果,獲群眾人民高度認可。
深研厚積,探源秦腔根脈
實踐的首站,隊員們深入西安中國秦腔藝術博物館。在專業講解員的帶領下,隊員們系統學習了秦腔的起源、發展歷程、流派特色、經典劇目、表演程式、服飾道具等知識。通過對大量珍貴文物、文獻、音像資料的觀摩與研究,隊員們深刻理解了秦腔作為“梆子腔鼻祖”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為后續實踐活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博物館豐富的館藏和詳實的展示,讓秦腔厚重的文化底蘊深深烙印在每位隊員心中。

對話經典,體悟百年傳承
在具有百年歷史的秦腔藝術殿堂——易俗社,實踐隊得到了沉浸式的藝術體驗。隊員們不僅近距離觀摩了專業演員的排練過程,感受了“唱念做打”的嚴謹與魅力,更有幸聆聽了老一輩藝術家關于秦腔表演精髓和易俗社“移風易俗,啟迪民智”辦社宗旨的講述。通過與院團管理者和演職人員的座談交流,隊員們深入了解了當代秦腔院團在劇目創作、人才培養、市場運營以及面對現代挑戰時所做的堅守與探索,體悟到非遺傳承的艱辛與執著。

活態傳承,感知市井魅力
實踐隊走進非遺文化聚集地——永興坊。在這里,秦腔并非束之高閣的藝術,而是融入市井生活的文化符號。隊員們觀察了秦腔元素(如臉譜、唱段、樂器)在特色美食、文創產品、街區氛圍中的巧妙運用,切身感受了秦腔在當代社會中的活態傳承方式。同時,隊員們也在此進行了小范圍的公眾訪談與問卷調查,并創新性地開展了線上直播活動,將秦腔的煙火氣息與市井魅力實時傳遞給更廣泛的網絡受眾,了解不同年齡段、不同地域游客對秦腔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收集了來自民間的寶貴聲音,為思考秦腔的普及與推廣提供了現實依據。

扎根群眾,聆聽民間心聲
環城公園是古城西安市民重要的休閑娛樂場所,也是秦腔自樂班活躍的民間舞臺。實踐隊員們來到這里,與自發組織的秦腔愛好者(票友)們進行深度交流。他們認真聆聽老票友們演唱,學習地道的民間唱腔,記錄自樂班的組織運作模式。通過與普通市民,尤其是老年群體的互動,隊員們真切感受到了秦腔在基層群眾中深厚的群眾基礎和作為精神紐帶的情感價值。隊員們利用新媒體平臺抖音對自樂班充滿活力的日常活動進行了生動直播,讓這份來自民間的、自發的熱愛得以跨越時空限制,吸引了眾多線上觀眾關注與互動,成為秦腔藝術生命力最樸實的見證與傳播。
深挖傳承密碼,對話藝術匠心
在咸陽市民文化中心的考察學習,成為實踐隊深入了解秦腔藝術傳承現狀的關鍵一站。這座現代化的綜合性文化場館,為隊員們提供了觀察秦腔在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定位的窗口。實踐隊特別安排了對資深秦腔藝術家的深度采訪。藝術家們不僅分享了他們數十載從藝生涯中對秦腔藝術精髓的深刻理解,更傾情講述了個人在技藝傳承、角色塑造、流派發展中的心路歷程與寶貴經驗。他們直面秦腔傳承面臨的時代挑戰,探討了傳統藝術如何守正創新、如何吸引年輕觀眾等核心議題,并對青年一代投身非遺保護寄予厚望。這些飽含深情與智慧的一手訪談資料,為實踐隊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學術素材和思想啟迪,深化了隊員們對秦腔藝術傳承內在規律與時代使命的認識

創新實踐,探索傳播新徑
在具有歷史意義的玉祥門區域,實踐隊將理論認知轉化為創新行動。隊員們精心策劃并實施了一場融合秦腔經典唱段展示與知識講解的“秦腔青春快閃”活動。在古樸厚重的城墻背景下,隊員們的精彩演繹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駐足觀看。活動穿插了秦腔知識趣味問答,讓觀眾在輕松互動中增進對秦腔的了解。這種將傳統藝術置于開放城市空間、運用快節奏現代形式進行展示的嘗試,有效打破了傳統劇場的邊界,拉近了秦腔與年輕群體及普通路人的距離,是實踐隊探索非遺在當代公共空間創新表達與傳播路徑的一次成功實踐。

碩果初成,踐行青年擔當
歷經十四天的密集調研與實踐,“秦腔芳華”實踐隊足跡遍布古城核心文化地標及咸陽市民文化中心,從專業殿堂到市井坊間,從歷史深處到現代街頭,從傳統舞臺到公共空間。在悉心指導下,隊員們不僅加深了對秦腔藝術本體及其保護傳承現狀的系統認知,更通過親身實踐深刻體會到作為新時代青年在文化傳承中的責任與使命。
此次實踐活動,是陜西服裝工程學院教育學院學子將課堂所學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生動體現。隊員們以飽滿的熱情和專業的態度,贏得了到訪單位及受訪群眾的廣泛認可與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