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至27日,云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尋找紅色印記來賓行”實踐隊的10余名師生,赴云南省宣威市來賓鎮開展以“重走云嶺長征路,青春聚力促振新”為主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依托肖智超老師負責的宣威市農民院士科技服務站,通過實地調研、文化探訪、紅色教育等形式,將紅色文化浸潤、食品專業實踐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為青年學子搭建“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成長平臺。
薪火長征路——紅色文化學習教育實踐
實踐隊抵達來賓街道虎頭社區,在虎頭山戰斗遺址下,全體黨員與團員分別在鮮紅的黨旗、團旗下重溫誓詞。在紅軍烈士陵園紀念碑前,實踐隊員們肅立鞠躬,緬懷革命先烈。在復原的戰地指揮部內,隊員們通過角色扮演,模擬紅軍指揮員研討突圍策略。隨著入村儀式結束,實踐隊正式開啟紅軍村探訪行程,聽講解員講述讓革命遺址歷史,與老紅軍后代交流,了解長征時期的故事。
圖為實踐隊在虎頭山重溫入黨入團誓詞 夏雪供圖
云嶺振興路——產業融合協同增效
實踐隊深入徐屯村千畝有機黃瓜大棚,向農技人員學習“疏花疏果”技術和采后預冷保鮮技術,觀摩水肥一體化設備調控大棚環境養分,親手體驗“看色澤、辨長度、輕采摘”的標準化采摘流程。了解到科技農業帶動年產值超千萬元的產業效益,深刻領悟"產業興則鄉村興"的內涵。在非遺火腿產業方面,隊員們探尋傳統工藝與現代創新的融合——從博覽館的文化積淀到企業智能化發酵技術及設備的應用,老手藝煥發新生機,成為鄉村振興的致富引擎。科技與傳統的雙重創新,正為這片土地注入強勁發展動能。
圖為實踐隊參觀火腿博覽館 王璐菲供圖
民族團結路——紅色基因引領社區共建
實踐隊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采訪虎頭社區相關人員了解到,近年來虎頭社區深挖紅軍長征虎頭山戰役紅色資源,創新打造"紅色+"模式,通過戰斗遺址實景教育、紅軍故事文化墻等載體,凝聚各族群眾共識,形成"睦鄰守望心連心"的團結局面。社區以黨總支為引領,整合多方資源打造紅色文化綜合體,創新"公司搭臺、資源搭橋、產業搭車、利益搭伙"機制,推動集體經濟持續增長。同時,通過共建高校實踐基地、打造長征文化公園等新業態,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走出一條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的特色發展之路,生動踐行了"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重要指示精神。
圖四為虎頭社區領導帶領參觀虎頭社區 鄒雁供圖
烽火回望路——長征精神永放光芒
實踐隊走訪了"紅色村支書"、"紅軍后代"、金葵花種植“新農人”等,從不同視角理解"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紅色村支書”以紅色文化為紐帶,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促進鄉村振興;金葵花種植“新農人”使用無人機等手段,提升農業效益。為更好領悟長征精神,實踐隊以徐屯村賀龍指揮部舊址為起點,沿著12公里的紅色路線徒步,探訪紅軍營地遺跡,重溫1936年紅二、六軍團途經宣威的歷史。激發青年學子以紅色精神為引領,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的決心。
圖為賀龍指揮部舊址出征 董力榕供圖
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通過紅色教育與專業實踐結合,對團隊成員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心靈洗禮。隊員們通過親歷紅色遺址、聆聽革命故事,真切體會到革命先輩為國家獨立、民族富強所作出的巨大犧牲與持續奮斗。這讓團隊成員更加明確,作為新時代青年,必須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將把實踐中的感悟轉化為學習動力,用實際行動踐行青年擔當,讓長征精神在青春奮斗中延續。
通訊員:劉佳瑞 董力榕 劉云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