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墻黛瓦的章氏醫館浸潤在江南梅雨季的氤氳里,藥香與古籍的沉馥在梁柱間流轉。2025年7月16日,當上善吳門醫派調研小組踏進這座承載百年醫脈的院落,吳門醫派——這個自元代戴思恭開宗立派,滋養出江南杏林千年文脈的學術淵藪,正將恢弘的醫學圖卷徐徐鋪展于青年學子眼前。此刻,1866年由外科圣手章治康創立的獨門技藝,在運河槳聲與青石巷深處續寫著"醫脈鄉傳"的新章。
01 吳門醫脈,江南杏林之源蘇州古稱“吳門”,自春秋時期便是江南文化重鎮。明代楊循吉在《蘇談》中記載:“今吳中醫稱天下”——這句話揭示了吳門醫派在中華醫學史上的顯赫地位。這一誕生于太湖流域的醫學流派,發軔于元代名醫戴思恭。作為朱丹溪的親傳弟子,戴思恭將丹溪學派精髓帶入吳地,與當地儒學傳統相融合,最終形成雜病、傷寒、溫病、外科四大分支并立的學術體系。吳門醫派以儒醫輩出著稱。據《吳門醫派》統計,吳中歷代醫家超過1200人,其中御醫達百余人。十五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游歷蘇州時,曾在游記中驚嘆當地“醫術高明的醫生,善于探出病根,對癥下藥”。
02 外科圣手,章氏百年薪傳在吳門外科體系中,章治康一脈尤具傳奇色彩。這位1866年生于無錫梅村的名醫,青年時拜師范晴皋,精研《醫宗金鑒》等典籍。行醫初期,騎驢代步,走鄉串戶,每往返數十里,面無倦容。重義德守信諾,貧病不計,深得病者贊譽,醫聲四布,遍及百里。后遷至南門清名橋,求治者更接踵而至,應接不暇,歷四十年不衰。章氏外科在傳承中不斷演進。其長子章志方繼承家學后,定期赴蘇州坐診,使章氏醫術輻射蘇錫兩地。如今章氏門人已傳至第五代,在浙江臺州等地形成完整傳承譜系,并發展出系列骨傷膏方。
03 守正創新,青囊秘授新生顧珂溢醫生捧出泛黃的《章氏青囊秘授》感慨道:“這些寫在天頭上的是批注??匆槐闀祛^上的內容就會多一點。作為傳承者,不能和老師一模一樣,一定是在繼承核心思想之后有所創新的。”顧醫生深入鉆研章治康外科技藝,結合臨床實踐中的問題和經驗,對章氏外科方劑“章氏愈痛方”進行了改良,制成了院內制劑。改良后的“章氏愈痛方”,配合了雷火灸法、舒筋通絡手法等其他外治方法,可進一步提高療效,并隨著疾病、證型的不同,靈活調整使用方法,能夠對關節疾病、肌肉勞損起到優異的治療作用。
04 贈書傳薪,啟迪杏林后學調研過程中,顧珂溢醫生向上善實踐團贈送了《吳門醫派》專著。這部系統闡述吳門醫派歷史淵源、學術特色與名家成就的著作,是深入理解這一江南醫學瑰寶的鑰匙。顧醫生以書為媒,架起古今對話的橋梁,希望青年學子通過研讀,把握吳門醫派守正創新的脈絡,特別是章氏外科的獨到經驗,這本著作將成為實踐團研習江南醫學文化、感悟傳統醫學精髓的重要研學指南,為此次醫派尋根之旅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
05 小結暮色浸染閶門青石巷,實踐團學子懷揣墨香猶新的典籍辭別醫館。遠處評彈的絲弦聲隱隱飄來,應和著運河潺潺水韻。書頁間沉睡七百年的杏林智慧,此刻在青年掌中漸次蘇醒——翻動的紙頁是吳門醫派綿延的血脈,墨色的題簽是姑蘇城永不褪色的文化胎記。當太湖的風穿過平江路,拂過書脊上“吳門醫派”四個篆字,我們聽見歷史深處傳來回響:這不僅是典籍的傳承,更是千年江南文脈在新時代的呼吸吐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