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澧江街道玉河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稚嫩的童聲穿透夏日的燥熱,這是玉溪師范學院“四只耳朵”教育關愛宣講團“四耳小課堂”的生動一幕。作為暑期社會實踐的重要載體,小課堂以歌為引、以畫為媒、以詩為魂,將美育與思政教育巧妙融合,為當地兒童編織出一段充滿家國溫度的成長旅程,更以實際行動上好“行走的思政課”,號召更多青春力量投身鄉土教育實踐。
童聲里的紅色傳承:《賣報歌》喚醒時代記憶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賣報歌》誕生在烽火歲月,是聶耳先生為報童寫下的旋律!”志愿者蹲下身,用故事為《賣報歌》教學打底。從逐字糾正發音,到模擬報童叫賣場景,孩子們從好奇模仿,到理解“寒冬臘月里,小報童赤腳奔走”的不易。當整齊的童聲響起,歌聲里不僅有“七個銅板就買兩份報”的童趣,更藏著對舊時光里奮斗者的敬意。這堂“行走的思政課”,讓歷史不再遙遠,激勵更多人挖掘紅色旋律中的育人價值。
童畫中的家國拼圖:納斯卡巨畫拼貼民族深情
數米白布鋪展成創作天地,“我眼中的家鄉”納斯卡巨畫創作熱鬧開啟。彝族孩子畫火把節篝火,傣族孩子勾勒特色水果菠蘿、芒果,志愿者引導添上長城烽火臺,聶耳五線譜串聯起彝族煙盒、傣族樂器等民族符號。“我的火把要照亮長城!”孩子的童言讓“民族團結”具象化。畫稿完成后,“家鄉”二字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山水,而是延展為民族交融、家國同輝的壯闊圖景。這正是“行走的思政課”的生動實踐,讓家國情懷在美育中自然生長,成為“行走的思政課”的生動注腳。
童詩里的精神接力:《致敬聶耳》筑牢信仰根基
“在聶耳紀念日到來前,我們要一起用聲音向‘國歌之父’致敬!”志愿者翻開《致敬聶耳》朗誦稿,先為孩子們講述聶耳在玉溪的足跡、在上海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的熱血故事。“您用音符,點燃山河覺醒的火種……”童聲雖稚嫩,卻因飽含對先輩的崇敬、對祖國的熱愛,格外動人心弦。思政教育的種子,就這樣借詩韻落進童心。這堂“行走的思政課”,號召青春力量傳承聶耳精神,讓家國信仰在代代相傳中愈發堅定。
作為聶耳故鄉的青春力量,玉溪師范學院“四只耳朵”教育關愛宣講團以“四耳小課堂”為載體,推動鄉村兒童美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創新。從經典傳唱到巨畫創作,從詩歌朗誦到精神傳承,這場以“小課堂”承載“大思政”、以“童創想”傳遞“家國情”的實踐,讓思政教育走出課堂,扎根鄉土,點亮更多孩子的成長之路。